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有了路線圖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政策和體(ti) 係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獨特優(you) 勢得到充分發揮。
“《規劃》的印發實施有利於(yu) 從(cong) 國家戰略層麵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的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和體(ti) 製機製,更好地解決(jue) 中醫藥發展麵臨(lin) 的困難和問題,更利於(yu) 充分調動地方和社會(hui) 各方麵力量,形成各有關(guan) 部門、地方黨(dang) 委政府共同推動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的工作合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到2025年,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
《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進一步發揮中醫藥整體(ti) 醫學和健康醫學優(you) 勢,著力推動建立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複於(yu) 一體(ti) 的中醫藥服務體(ti) 係。
“原則上每個(ge) 縣辦好一所縣級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民族醫醫院),提升縣級綜合醫院、專(zhuan) 科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服務設施配置,中醫臨(lin) 床科室、中藥房、煎藥室設置達到國家標準,縣級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設置中醫婦科、中醫兒(er) 科。”該負責人表示,到2025年,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80%以上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xiang) 鎮衛生院全部設置符合標準的中醫館,實現中醫館設置全覆蓋。
如何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規劃》要求,建設一批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充分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推動中醫藥優(you) 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支持每個(ge) 縣級中醫醫院建設2個(ge) 中醫特色優(you) 勢專(zhuan) 科,提升鄉(xiang) 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綜合服務能力,到2025年,1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xiang) 鎮衛生院中醫館完成服務內(nei) 涵建設,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1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設置‘中醫閣’,持續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便捷性。”該負責人說。
中醫藥在康複服務及慢病管理方麵潛力巨大。如何進一步發揮優(you) 勢?該負責人介紹,依托現有資源布局一批中醫康複中心,加強中醫醫院康複科建設,在其他醫院推廣中醫康複技術,提升中醫藥特色康複服務能力。“到2025年,三級中醫醫院和二級中醫醫院設置康複(醫學)科的比例分別達到85%和70%,康複醫院全部設置傳(chuan) 統康複治療室,鼓勵其他提供康複服務的醫療機構普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打造一批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和科室
如何提升中醫藥參與(yu) 新發突發傳(chuan) 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規劃》要求,依托高水平中醫醫院,布局建設覆蓋全國所有省份的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依托基地組建中醫疫病防治隊伍,提升中醫緊急醫學救援能力。該負責人介紹:“《規劃》明確加強中醫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診科、肺病科、重症醫學科以及符合生物安全二級以上標準的臨(lin) 床檢驗實驗室等建設,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提高中醫醫院傳(chuan) 染病防控能力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
中西醫結合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規劃》明確,擴大並深化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lin) 床協作項目,聚焦癌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癡呆和抗生素耐藥問題等,開展重大疑難疾病、傳(chuan) 染病、慢性病等中西醫聯合攻關(guan) 。以提高臨(lin) 床療效為(wei) 目標,加強中西醫結合創新研究平台建設,建立中西醫結合臨(lin) 床療效評價(jia) 標準,遴選形成優(you) 勢病種目錄。
“力爭(zheng) 用5年時間形成100個(ge) 左右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或專(zhuan) 家共識,在全國範圍內(nei) 推廣使用。”該負責人介紹,同時,打造一批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全麵提升專(zhuan) 科重點疾病質量和關(guan) 鍵技術,輻射帶動區域整體(ti) 中西醫結合水平。
“旗艦”醫院、“旗艦”科室離不開“旗艦”人才。
《規劃》將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yang) 工程(岐黃工程)作為(wei) 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重大工程的重要內(nei) 容。“‘十四五’時期,評選表彰130名左右國醫大師和全國名中醫,培育250名左右岐黃學者、1200名左右中醫藥優(you) 秀人才和一批中醫藥骨幹人才,支持建設一批中醫藥創新團隊。”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接下來將建設一批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臨(lin) 床教學基地、傳(chuan) 承工作室等重大人才培養(yang) 平台,為(wei) 中醫藥人才成長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如何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規劃》要求,通過訂單定向方式繼續為(wei) 中西部地區鄉(xiang) 鎮衛生院培養(yang) 一批本科學曆中醫醫生,持續開展中醫全科醫生培訓和基層醫藥衛生人員中醫藥知識技能培訓,建立覆蓋所有二級縣級中醫醫療機構的基層名老中醫藥專(zhuan) 家傳(chuan) 承工作室,為(wei) 基層人才跟師學習(xi) 提供途徑,切實提升基層中醫藥人才數量和質量。
“將掌握運用中醫藥經典理論、中醫藥臨(lin) 床和實踐能力、醫德醫風等作為(wei) 中醫藥人才主要評價(jia) 標準。”該負責人介紹,建立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周期性評選表彰機製,引導各地建立不同層級的表彰獎勵機製,選樹一批行業(ye) 模範典型。
構建“國家—行業(ye) —地方”三級中醫藥科技創新體(ti) 係
加快建設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ti) 係,是建設健康中國、提升科技對人民群眾(zhong) 健康保障能力與(yu) 事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驅動作用的重要舉(ju) 措。據了解,國家中醫藥局與(yu) 科技部共同製定發布了《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體(ti) 係建設的實施方案》,“十四五”時期將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優(you) 化中醫藥科技資源,構建“國家—行業(ye) —地方”三級中醫藥科技創新體(ti) 係。
“在全國重點實驗室體(ti) 係中,支持在中醫理論、中藥資源、現代中藥創新、中醫藥療效評價(jia) 等重要領域方向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該負責人介紹,圍繞重大慢病、中醫優(you) 勢病種和針灸等特色療法,建設一批中醫類國家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及其協同創新網絡。“圍繞製約中醫藥發展的關(guan) 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突破,在中醫藥標準化、中醫藥臨(lin) 床療效與(yu) 安全性評價(jia) 、中藥質量控製、中藥新藥研發、中醫智慧診療等方向建設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規劃》明確,依托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科研院所建設國家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中心,優(you) 化整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三級實驗室,建設一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形成相關(guan) 領域關(guan) 鍵科學問題研究鏈,為(wei) 培育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重大平台儲(chu) 備力量。
“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chuan) 染病等診療規律與(yu) 臨(lin) 床研究。”該負責人介紹,加強中醫藥臨(lin) 床療效評價(jia) 研究,加強多學科交叉,推進中醫藥理論創新。“加強開展基於(yu) 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有效成分或組分等的中藥新藥研發,支持兒(er) 童用中成藥創新研發,推動設立中醫藥關(guan) 鍵技術裝備項目。”
在推進研究成果轉化方麵,《規劃》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建立專(zhuan) 業(ye) 化技術轉移機構,尊重中醫藥科研規律,在成果轉化收益、團隊組建等方麵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促進優(you) 秀研究成果轉化應用。(記者 田雅婷 崔興(xing) 毅)